聪明又快乐的双胞胎:我们像小鸟般双双飞
2009-03-08 17:05:00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姐姐李语焓和妹妹李雪焓(右)
为了满足她们的愿望,记者与她们的母亲于景萍取得了联系。于是,这对小姐妹的梦想就成为了现实。
见面:
不寻常的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双胞胎中较小的那个,My name is Li Xuehan,我叫李雪焓,今年9周岁,我和我的双胞胎姐姐都在哈尔滨市师大附小上3年级。我们两个出生只差两分钟,就让她戴上了姐姐的头衔。我指的她——Li Yuhan就是我的双胞胎姐姐李语焓。我们学习成绩都很好(事实上,是姐姐平时成绩好,考试时,她就紧张,分数总是比我低一点点儿)。我们喜欢唱歌、画画……我们写字也很漂亮,不过她比我写字难看了一点点儿。”这是妹妹李雪焓标准式的自我介绍。看来小姐妹俩聪明伶俐,很讨叔叔阿姨们的喜欢,平时使用这套开场白的机会肯定少不了,所以,说起来驾轻就熟一点儿不带停顿的。
通过小姐妹俩“七嘴八舌”的介绍,记者大致了解了她们的情况。姐妹俩生于2000年,父母都是工程师,妈妈的名字叫于景萍。
妹妹李雪焓说:“我们长得很像,平时很少有人能分出来我们谁是谁。我们还能用暗号通知对方接下来做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同时做出同样的动作。比如点点头,我们就会同时吐舌头。”说完,姐妹俩做了个鬼脸,很顽皮。
出生:
妈妈常记不清谁吃奶了
说起自己出生时的事情(是妈妈后来给她们讲的),李雪焓说:“妈妈刚怀孕的时候,一天夜里梦见有两只黄绿相间羽毛的小鸟飞进家里,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此时屋里阳光明媚,温暖祥和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房间,欣喜的感觉令妈妈心情很愉快,醒来时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家里人分析大概怀的是两个女孩。这说明那时候我们和妈妈的心灵就是相通的,简直就是心心相印。后来到我们四个月大时妈妈到医院体检,通过B超医生看到了我们,告诉妈妈她的肚子里有两个小宝宝。”
从出生到百天这段时间,两个孩子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就连于景萍这个当妈的,天天看着她们,也难以分辨出来。出生时医生在姐姐语焓的手腕上系了一条医用纱布,一直不敢取下来,生怕把两个孩子弄混了。两个孩子身体瘦弱,出生时妹妹5斤4两,姐姐5斤1两,两人吃得都很少,但次数比较多,又不能总是同时饿,同时吃,凭记忆常常记不清哪个孩子是什么时候吃的奶,什么时候睡的觉。出院后,妈妈就准备了一个厚本子,记下每个孩子吃奶的时间、数量,以及睡觉、大便等的时间,哪个孩子哭了,立刻去查本子,看看最有可能哭的原因,是饿了,还是困了。
成长:
从相互监督到懂得合作
雪焓说:“我和姐姐从有记忆开始就是形影不离的,所以从小就学会了公平,也学会了争抢。刚学会坐的时候,爸爸妈妈买回来玩具,一大桶塑料积木,我俩就争着拿到自己手里,虽然只是拿在手里摆弄,但还是觉得对方手里的好看,然后就互相抢。”
两个孩子成天在一起,难免产生竞争,小时候姐妹俩对对方要求都很严格。利用这一点,上学后,妈妈于景萍就常让她们互相检查作业、听写,还互相批分数。雪焓说:“我们可认真了,写字时哪怕只有一个小钩写得不清楚也要算错误,想方设法地给对方扣分,所以我们经常因此吵架,常常哭着向妈妈告状。”
雪焓说:“我们最爱看的书是《1+1=0》,这是一本描写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故事书,它是英国作家杰奎琳·威尔逊写的,是很著名的儿童读物,书里写的和我们的情况极为相似,大概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很好地合作,1+1就不能等于2了,互相拆台就只能等于0。我们俩都看过好几遍这本书,也懂得了要避免产生像她们那样的矛盾,就要学会‘合作’。我们也爱看别的儿童书籍,比如说郑渊洁、杨红樱的系列图书,我俩对这些书都很着迷。”
上学:
不同班只为有独立圈子
于景萍说,两个孩子生病常常是同时或相隔不了几天。两个孩子身体素质、抵抗力都很差,小时候常常同时发烧、拉肚子,有好几次是两个人躺在医院的一张床上,她同时护理着两个。
打针是两个孩子极不情愿的事,所以,再苦的药她们也能忍着吃下去,妹妹雪焓有句名言:“我的特点是吃药不怕苦。”但每次打针她总是要哭很长时间,拼命挣扎。
10个月大时,姐姐先得了幼儿急疹,医生给点滴,扎头皮针,她大哭大闹,妈妈只好用手臂将她紧紧地搂在怀里,等她稍微安静一点儿时,妈妈搂着她的手臂刚刚放松一点儿,她迅速地抽出手一把将点滴的针头拽了下来,血顺着脸流下来。于是妈妈、奶奶又赶紧处理伤口找护士,忙了好一阵儿。她们点滴时常常是从头哭到尾,都是两个成人配合,一人抱孩子一人举点滴瓶子,在医院的走廊里走来走去。
“当然同时生病也有好处,就是有‘借鉴作用’,一个先得病,另一个得病不用检查也知道是什么毛病。”于景萍说,发现这个规律后,一个孩子有生病苗头,另一个立刻隔离,很有效。
因为两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起,分开一段时间就感觉非常寂寞。有一次,姐姐上厕所,妈妈陪她在卫生间里,过一会儿,妹妹也来了,妈妈问:“你也要上厕所吗?”妹妹回答说:“我只是来接你们的。”
报名上学时,于景萍和丈夫商量后,没把她们两个分在一个班,这样家长虽然多些麻烦,但是可以避免出现像在幼儿园时的情况。那时,即使班级里有二十多个孩子,她们也视而不见,只是两个人玩,旁若无人。上学后分在不同班,希望她们能交上各自的朋友,有各自独立的生活,互相之间的依赖减少一点。
于景萍说:“希望她们快乐地成长,我们对她们要求不是很严,目的是尽量让她们自由舒畅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