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贵州苗族孪生兄弟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故事

2010-10-09 11:08: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10月5日电 题:大山深处的纯真笑声——贵州苗族孪生兄弟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故事

记者 王新明

金秋10月,贵州省贵定县新浦乡莲花村“山水留守儿童之家”里,纯真的笑声荡漾在每个角落,这里是孩子们自由、快乐的天地,也是兰成山、兰成水这对孪生兄弟最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37岁的成山、成水兄弟是莲花村村民。在这个距县城近1个小时车程的苗族小山村,兄弟俩坚守4年,为村里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创办了一所玩耍和学习的乐园,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最担心的问题。

2007年,成水目睹和他一起在海南打工的村民携家带口的艰辛,炎炎烈日下,三四户家庭的五六名孩子一起挤在狭小的瓜棚里,既要面对高温的折磨,还随时面临溺水的危险。成水决定,回家办一所属于村里孩子们的幼儿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哥哥成山后,两人一拍即合。

为了建校舍、买文具,兄弟俩拿出了多年打工的积蓄,并决定由卫校毕业的哥哥成山开诊所,供给学校日常开支。就这样,2007年9月,54名孩子蹦蹦跳跳地走进了校门。

学校不大,却吸引了附近5个村寨的关注。幼儿园对村民们来讲,陌生而又新鲜。成水说,开学前几天,很多家长前来“参观”,还比较它与附近一所小学的不同。

由于孩子们只会讲苗话,成水只能采取汉语、苗语“双语教学”。

“让孩子们学会讲普通话,长大了能与外界沟通。”成水说。

此外,从小喜欢画画的成水还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成了村里的“孩子王”。

这样维持了不足两个学期,兄弟俩就遇到了难题,很多孩子家里穷,交不起100元的学费,日常开支难以为继,家人也觉得成水和成山在做“傻事”。

成水说,每天到学校上课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看到背着小书包走进学校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暗暗下决心:不管交不交学费,只要走进学校就是我的学生,就要认真教他们学知识、认识广阔的世界。

2008年是学校最为艰难的一年。由于年龄太小,成水担心孩子们的安全,每天他都要接送孩子。一个距学校两三公里的名为谷撒塘的寨子,有6名三四岁的孩子在学校读书。

“早上6点半出门去寨子,接到孩子后,背的背、拉的拉,两公里的山路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成山说。

最让兄弟俩头疼的是无力改变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校舍是老房子,没有专业授课的老师,孩子们没有玩具,四五名孩子挤一张桌子,兄弟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贵定县关工委、妇联等了解到成山、成水办学的事情后,立即到学校了解情况、提供帮助。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新教室建起来了、玩具送进来了,县里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这一切让兄弟俩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汽车沿着水泥路缓缓前行,远远地,一面红旗映入眼帘。同行的司机说,那就是“山水留守儿童之家”,也是莲花村的标志。

走进教室,每名孩子都有了新课桌、新椅子。小食堂里,孩子们中午可以吃到白菜、洋芋、豆芽、豆腐、肉等食物。食堂两边是卧室,孩子们盖着崭新的被子睡午觉,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透露出童年的无忧无虑。

兄弟俩说,有了新老师,部分孩子既可以说苗语,也可以讲普通话,但仍有不少孩子只会讲苗话。此外,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许多孩子封闭、自卑,哭起来时根本不会喊“爸爸、妈妈”。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成山说。

2007年,54名;2008年,67名;2009年,23名……3年时间里,144名孩子从“山水留守儿童之家”走进了小学,他们获得了安全、健康和快乐,也给成水、成山兄弟留下了骄傲和满足。2010年,“山水留守儿童之家”接收了47名孩子。

“不管将来还要遇到多少困难,我们一定把学校办下去,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是一对坚强、善良的苗族汉子对孩子们的铮铮誓言——它温暖了深秋的山村。

[错误报告] [推荐]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推荐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