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三十年 助穷帮困话扶贫
2009-11-24 16:07:00 来源:普洱日报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工作30年成就回眸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87年3月,从县财政、计委、银行等单位抽调5名工作人员组建而成,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临时机构,属于股所级单位。1996年4月,扶贫办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并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扶贫攻坚目标责任制,标志着墨江县扶贫工作拉开了序幕。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1997年县委办核定扶贫办事业编制为10人,内设3个股室:办公室、项目储备股、项目监督管理股。1997年各乡镇设1名扶贫专干(属乡镇政府编制),负责辖区内的扶贫工作。2002年7月,县政府办核定扶贫办事业编制(公务员管理)12人,内设4个股室:综合股、项目管理股、小额信贷与社会帮扶股、易地扶贫开发股。2007年,根据工作需要,县编委又把扶贫办的编制提高到14人,实有干部职工17人,领导指数为一正三副,内设股室不变。
产业发展项目
以“输血式”扶贫为主 开启墨江扶贫新一页
今年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成立30年,30年来也是墨江县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扶贫开发,自诞生之日起,墨江县历届县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把消除贫困作为终极目标,在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做着不懈努力。如今,和谐新农村已成为哈尼山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治县成立后,实行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力量,生产自救为主、辅以国家必要的救济”的帮扶政策。扶贫方式主要是以“输血式”扶贫为发放救济款、救济粮。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放开了农产品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时期的扶贫工作以扶持解决贫困户的小型生产工具为主。
以造血式扶贫为主 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
1994年,墨江同全国一道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从这时起,扶贫工作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即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八五”期间, 墨江县享受老、少、边、穷扶贫专项贷款。为贯彻落实“富民与富县结合、治穷与治愚结合”的脱贫致富方针,墨江县开展了以实施种养业、加工业、文教卫生、科技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为主,在全县打响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的扶贫攻坚战。共投入扶贫贴息贷款4222.86万元,投入财政发展资金1293.7万元,其中:无偿资金631万元。主要实施了如下项目: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财政发展资金631万元及扶贫物资,建成5195亩基本农田地、11446亩坡改梯和260322亩中、低产农田地改造;建水库4座,蓄水量292万m3;水沟3条34km,人畜饮水工程51件;修建乡村公路5条37km,这些项目的建成,使全县3442户16712人直接受益。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819亩,同时解决了20900人、947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二是建立骨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投入1546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开发了橡胶、咖啡、紫胶、甘蔗、茶叶、药材、水果、烤烟、紫米等十项基地;投资1940.7万元,帮助新建8个加工厂,即橡胶、松香、茶叶、红糖、硅铁、水泥、红砖厂、竹编胶合板厂;投资73.3万元,建1个畜牧兽医良种猪供精站。三是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投资583.5万元,建成11所山区小学,建筑面积共8687m2,改善寄宿制小学55班。投资79.2万元,建成县乡医院7所,建筑面积3378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