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2009-08-21 17:14:00 作者:管倍艺 来源:双胞之家网
★族称 族源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和尼” 等。本县哈尼族自称“雅尼”,汉称“阿卡”,傣称“戈”。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讨论统一称“爱尼族”。国家正式组织民族识别后,与散布其他地区的各支系一起,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羌人,与彝、纳西、拉祜、傈僳、阿昌、景颇、独龙等族有族属渊源关系。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聚居于红河中游,9世纪以后南迁,经元江、江城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据《勐泐王世系》记载:公元10世纪初,“吉维”、“吉坐”已居住在勐巴拉纳西囡(指景洪一带)。本县哈尼族系南迁哈尼族在景洪渡澜沧江后迁入。
县内哈尼族分吉维、吉坐两支,以吉维为众。两支语言略有差异,但仍可交谈。吉维支女帽呈圆形,人称“平头”;吉坐支女帽呈漏斛状,人称“尖头”。
本县哈尼族主要聚居在格朗和、西定(包括原巴达)、勐宋等乡镇的山区、半山区,散居在其他乡镇及农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有哈尼族49534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有哈尼族59726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有哈尼族60844人。2005年,全县有哈尼族609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44%。
★语言 文字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其语言特点是元音有松紧之分,而无长短之别;韵母多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用。
哈尼语分为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方言下又包括10多种土语。哈雅方言分为哈尼和雅尼两种次方言。本县哈尼语属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
哈尼族原无文字,靠木刻结绳记事。民间传说,哈尼族本来有哈尼文,写在牛皮之上,迁徙时牛皮被侵泡变软,饥不择食之人,将牛皮烤来充饥。哈尼文随之被被吃下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2年组织哈尼文工作班子,对哈尼语进行调查,于1957年制订出《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拟出了一套用拉丁文为字母的《哈尼族文字方案》,此方案几经修改,于1958年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
1981年西双版纳州一批受过哈尼文培训的哈尼族干部,又在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的帮助下,用哈雅方言的雅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格朗和哈尼族乡苏湖寨的语言为标准音,对已试行的哈尼文进行了修改调查,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双版纳州试行。但这套哈尼文,仅在部分哈尼族干部和新闻工作者中使用,本县哈尼族聚居区仍末推广。进入21世纪后,一些哈尼族歌手,用这套哈尼文,编写歌典后传唱。
★生 产
哈尼族长期处于轮歇游耕、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辅以采集、狩猎。跨入封建领主经济后,部分地区有了固定水田,以刀、斧、锄、镰为生产工具进行生产。铁质农具部分由本民族铁匠“巴及” 打制,部分靠外地输入。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旱地锄耕农业占主导地位。水田极少的哈尼族村寨仍保留原始的轮歇游耕、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山地用原始方法开垦,每年冬末春初,用刀斧将地内草木砍倒,暴晒至枝叶干燥,放火焚烧,不耕即种。因垦荒用刀、火,故有“刀耕火种”之说。所开山地,一般只种1 ~2年即放荒轮歇,待五六年或十多年后再开垦播种。古时哈尼族聚居地,林业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因长期实行“刀耕火种”、自由砍伐,加之近代用材及薪炭需求量猛增,只砍不育,多数青山已变秃岭。
农作物主要有旱稻、包谷、黄豆、花生、冬瓜、黄瓜、南瓜、茶叶、棉花、薯类等。种植农作物用点播与撒播两种方法。点播旱稻多使用木矛、竹矛,男人持矛在前凿穴,女人随后依穴播种。撒播稻谷,先将土地挖翻、敲细土堡,遍撒种子。包谷、黄豆用小锄挖穴点播。所种作物均不施肥,苗期稍事薅锄,任其生长至成熟。旱稻用锯齿弯镰收割,用脚搓法脱粒。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管理粗放,自然灾害频繁,旱稻亩产量一般只有50余公斤。
哈尼族聚居地区只有少量水田,但水源不足,靠雨水灌溉,人称“雷响田”。水田使用牛耕,一般一犁一耙即栽,田内不施肥,只薅一二次草便等待收割。水田产量比旱地略高,亩产80公斤左右。
20世纪50年代后,哈尼人积极开垦田地,变轮耕农业为定居农业,畜耕与植稻技术得到迅速推广。20世纪80年代后,哈尼族聚居地区开始大量推广杂交包谷、杂交水稻以化学施肥、除草等科学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逐渐减少, 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人民生产生活进一步改善。哈尼族植茶历史悠久,本县栽培型古茶树群大多在哈尼族居住的山区。哈尼族善用土法加工青毛茶上市出售。过去, 哈尼族原有茶园因不中耕、不修剪,园荒树老产量不高。解放后,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尼人民加强新垦殖条型带状茶园管理,采用了修剪、中耕、施肥等技术,茶叶产量不断提高。
哈尼族手工业未与农业分离,妇女善于一边赶路一边搓线,能自织粗布;男人用农闲时间从事竹器编制。手工艺人有铁匠,因其量少,故倍受尊重。建国后,哈尼族聚居的格朗和、西定2乡已办起茶叶初制所,用机械加工青茶及红毛茶,年产红毛茶2 000余担。20世纪70、80年代,茶叶收购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期,茶叶市场不景气,茶源不足,不少初制所停办。进入21世纪初,茶叶市场看好,茶叶价格暴涨, 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不少哈尼族村民亦因此走向富裕。如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利用茶叶种植的环境优势和茶叶市场看好的因素,仅销售鲜叶或手工制成的干毛茶,其经济收入极为可观。20世纪80、90年代, 南糯山村摩托车、客货车都极少。进入21世纪初, 南糯山全村摩托车、客货车不断增多,仅客货车及小轿车共有100多辆,村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一些哈尼族农户盖起钢筋混泥土的两层楼房。一些农户搬迁到山下的国道214线公路的两旁定居, 开起茶叶加工坊、餐馆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哈尼族利用山区优势,种植茶叶、橡胶、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初,在茶叶市场看好,茶叶价格暴涨的刺激下, 哈尼族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不少哈尼族村寨在村里、村旁开起小卖部,办起茶叶加工坊。购买客、货车,进行客、货运输。一些农户还进城开餐馆、旅社、歌舞厅等,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哈尼族主要饲养水牛、黄牛、猪、鸡、狗,均自然放养。
★生 活
一、饮食
哈尼族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粮,辅之以包谷。逢年过节,喜食糯食。米饭用木甑生蒸,蒸至刚上气时,加水搅拌复蒸至熟,供整天食用,中餐多食冷饭。
佐食蔬菜除自种部分外,常采集野生食用菌、野生植物补充菜源。苤菜、姜、蒜、辣椒等佐料常当菜肴佐食。食用蔬菜有青菜、白菜、竹笋、菜豆等,肉食以牛、猪、鸡肉为主,喜吃狗肉。男子善猎,常猎野味以补肉食之不足。食用猪油,但用油历来极少,一般是年节时宰猪1头,以备整年用油。油不足时,用蒸、烧、舂等方法做菜,或用蔬菜蘸盐巴、辣子下饭。
做菜常用煮、炒、蒸、烤、烧、炸、腌、舂等方法。口味以辣、酸、香为主,多用苤菜根、叶和辣椒为佐料。风味小菜有期玛(肉粥)、阿压乌捏(白旺)、阿罗哦切(暴腌芭蕉心)、加勒(豆粉肉丸)、撒基切(酸肉)、雀肉松、烤肉、烤鱼、炸蜂蛹、炸竹虫和用苤菜青椒及其他小菜混舂的舂拌菜。杀鸡时,鸡头、鸡肝要敬献给家中长辈。
家人在女室内就餐,在男室内设席待客。进餐用碗筷,旧时用竹盒盛饭者颇多。
男人喜烟、酒及茶。饮茶的方法有古老的土锅茶、竹筒茶等。妇女有嚼槟榔之俗。槟榔用栗叶、旱烟、石灰配制,外出时随身携带,除自嚼外还用于待客。
二、服饰
哈尼族喜穿黑色、青色衣服。男子上穿用银泡做纽扣的无领左衽宽上衣,下着阔裆长裤。旧时蓄撮发编辫于顶,用黑巾包头,饰以银链等简单饰品。婚后饰品逐渐取下。女子上穿缀有银泡的黑色或蓝色无领对襟上衣,前胸后背挑有美丽图案,挂满彩色珠子。系百褶短裙,系带极松,腰臀际裸露,脚套绣花套。女子自幼戴帽,于5岁后加帽饰,饰物随年龄而增。青年期戴竹片作圈,黑布衬里的圆帽,帽沿上缀满彩羽、彩穗,前面镶有18粒银泡。吉维妇女的帽子扁而平, 吉坐妇女的帽子尖而高,故有“平头哈尼”、“尖头哈尼”之称。胸部缠一块镶满银牌、银泡的“腊霞”(束胸布)。年过45岁的女子,饰物逐渐减少,穿着变得朴素。女子饰物为银泡、银牌、珠贝、彩羽、彩穗等。
20世纪80年代后,哈尼族男子多改穿中山装,戴遮阳帽。青年女子多改穿长裤、长裙和汉族服装。
三、住房
哈尼族的传统居室是干栏式草顶竹楼。分“拥熬”、“拥戈”。“拥熬’,顺坡而建,楼室一端搭在坡上,底层即是斜坡,极矮,介于楼房与地房之间。多系极贫困者和孤寡者居住。
“拥戈”一楼一底,形似傣族竹楼。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两间,里间称“拥玛缥”是女性成员居室,并兼做厨房,设1火塘供做饭、取暖。外间叫“波罗缥”是男性成员住室,并兼作堂屋,设1火塘供照明取暖。男女室各设1门,客人来访,应按性别从男女室楼梯登楼。
哈尼族在主房旁建有小间子房,供子嗣居住。子嗣进入青年期即住进子房,在其间谈情说爱、结婚、生育。
哈尼族住房都低矮黑暗,用竹木茅草建盖。20世纪70年代后,改用木板隔墙,用瓦盖顶,已显得舒适宽敞。21世纪前后,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在有条件的哈尼族家庭盖起了钢混结构的两、三层楼房,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哈尼族自古有相帮建房的风尚,一家盖房,全寨帮忙,直至将房盖好。新房落成要设宴待客,请歌手唱歌,举行热闹的贺新房活动。
★习 俗
一、婚姻与家庭
哈尼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原配不育,允许娶妾。多妻现象在建国后废止。
青年恋爱婚姻自由,但婚前仍需托媒。男女在恋爱前要行成丁礼。成丁礼以染齿及更换帽式为内容,同龄男女相约举行。举礼时,男女青年先用酸果“嘎切”包牙,继而用紫胶汁将牙染成紫色。女青年摘去少年时戴的圆帽,改戴装有各类饰品的“乌丘吹唱”圆帽,腰间挂出飘带,以衣饰表明已步入青年门槛,可以自由寻偶谈情。
青年谈情说爱,常用对歌、夜间串访、送象征性物品等方式进行。幽会常在男青年的小屋内进行。爱情关系确定后,要互送定情信物;姑娘多以自己绣上图案的上衣和“脚章”(裹脚布)相送;男青年多用手镯、项圈赠予。
婚前要履行托媒求婚礼仪,请媒人带烟、酒等礼物到女方家中求婚。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即算应允。举行婚礼时,男方要组织亲友前往迎亲。若女方有人护亲,男方要用智谋将新娘抢出,迅速离开,防止护亲人员用污物袭击。
婚仪在男方家中女室内举行,新郎新娘要在仪式上同吃一个蛋,同啃一只猪脚。有些村寨,还要举行象征性的合床仪式。从前有抢婚风俗,解放后自行废除。
离婚自由。解放前,夫妻不睦,经嘴玛同意即可离异。举行离婚仪式,只需设席一桌,夫妻同桌用饭,将一根木柴隔在俩人当中,表示俩人从此割断夫妻关系,餐后即算离婚。
哈尼族家庭为父权制家庭,父亲是当然家长。子嗣婚后分住于子房或地窝棚内。可在窝棚内养猪鸡,种瓜果,收入归己。父亲去世后,长子迁入主房,履行家长职责。妇女地位较低,极为辛劳,但子女对母亲仍然爱戴。家庭之间存在家族组织,男婚女嫁应取得家族长同意。家族内纠纷由家族长出面解决。每个家庭都传诵着家谱“质”,以其辨认血缘近疏。
二、姓氏
哈尼族原有名无姓,实行父子联名,即父名的尾字为儿名首字。如父名特章,子必谓之章×,以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内。婴儿一般在降生后3天举行命名仪式,设小宴请长者,由舅父为甥命名。如某代出现双胞胎或生理有缺陷的人,就不连父名,须跳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号之分,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号只在背诵家谱、给小孩命名或比较隆重的祭祖仪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也取汉族名字。但取哈尼族名字,仍保持传统的“父子连名”习俗。
三、节庆
哈尼族有1年过12节之说,主要节日有嘎汤帕、耶苦扎、合夕杂。
“嘎汤帕”是哈尼族新年,意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原节日各地不一,1987年始将节日统一在每年元月2~4日。节日期间,要舂糍耙、杀猪鸡祭家神,宴客。举行打陀螺、荡秋千、文娱演出等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纪念传说中的治虫英雄阿培明耶的节日。耶苦扎于农历6月举行,为期4天。节日期间, 要舂糍耙、杀鸡,宴请亲朋。举行打陀螺、荡秋千、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合夕杂”,意为吃新米,在每年秋收前夕举行。过节时,嘴玛首先收回一些黄谷,舂出新米,煮好新米饭,备办酒席请本寨乡亲品尝新米,人们象征性地吃上一点,便开始唱歌颂扬嘴玛。
四、丧葬
勐海县哈尼族实行木棺土葬。每个村寨都有称为“罗奔”的墓地,一切正常病故者,都葬于“罗奔”内。葬礼分为哭丧、备棺、入硷、发送等程序。
病人气绝时,亲属立即哭丧。亲友赶来后,亲属边哭边唱“搓萎萎”(哭丧调)。亲属不善哭唱者,可请人代哭代唱。一边哭,一边洗尸,更衣,用布裹尸,等候装硷。
棺木现砍。砍棺时要祭祀、祈祷。棺木砍成木槽状,棺盖上要刻上人头、人心, 在童男童女接迎下运回,一边入硷一边举行给死者擦脸的告别仪式。出殡要择日内发送、下葬。葬后是理坟,不 祭扫。
殷实富户在举丧期间,要剽牛作祭,请白莫念送葬词,指引亡灵去寻找祖先。
孕妇死后,要剖腹取出婴儿,将母子分葬两地。凶死者不抬回村寨,在死地近旁择地安埋。
五、祭祀
哈尼族鬼神观念浓厚,凡遇不祥之事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但大的祭祀活动主要有裸慷翁、切卡阿培老、别窝捏、朱可朱捏铁等。
“裸慷翁”,即竖寨门。凡建新寨都必须竖一个寨门。之后每年播种前(阴历3月前)在原寨门外重立一道新门。竖寨门时全寨成年男子都要一起去砍树,然后家家杀鸡、舂粑粑,在家举行祭祀后,即由寨主领到寨边竖寨门。哈尼族认为寨门是人鬼分界线,居住在寨门内的人可以得到神灵保佑,获得安康,反之则将会面临各种危险。
“切卡阿培老”,意为种谷子的节日,其活动主要是祭谷神。时间在每年阳历4月山地下种前夕。祭祀期间要杀鸡祭供谷种神、水神。举行祭祀前后两天,夫妻不能同房,不能串姑娘。祭祀完毕后第三天,首先由寨主播种,然后各户择吉日下种。
“别窝捏”,意为捉土蚕。祭祀时间在阳历6月。祭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祭山神、树神; 第二阶段象征性地到地里捉几只土蚕,捉回后,用蔑片夹住,插在寨门外,请求神将害虫赶走,使庄稼丰收。
“朱可朱捏铁”,意为赶恶鬼,在阳历9月举行。届时每户人家捉一只鸡在男女室门口拔下三撮毛,而后将鸡杀死祭鬼。祭完后,男人手握刻有花纹、涂有鸡屎的木刀边砍边吼,以示驱赶家中恶鬼,然后又拿木刀在寨内边舞边喊,驱赶寨内恶鬼。
六、禁忌
属羊日、属虎日不事农活,谓之祭龙。野物进寨、水牛黄牛烂角脱尾、母猪1胎下2怠、风将绿枝吹进寨内均视为不祥,全寨停止农事祭龙1日。
男人不能跨织布的纱线,家有孕妇不能参加打猎,猎获野物不许1人独享。妇女不许在织机上哭泣,不参加狩猎活动。
春播后至秋收前不提亲娶亲。仓库里的谷子除女主人外禁止他人撮取。小辈在长辈面前不披衣、不穿拖鞋。夫妻不能互呼其名。平时不准背家谱。
茄子、南瓜、黄瓜等作物一个结上结了一对果实视为不祥,应摘下丢在路心让人踩踏。忌人生双胞胎或畸形婴儿。忌猪狗生单胎。
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许移动、跨越;有月蚀之月不办喜事;出彩虹时不背水、不喝水;不在家 中吹口哨、唱情歌;拾到的猪不能养,忌养白色猪。
乌鸦在屋顶上叫、野雀在房顶上做窝、雀屎落在人身上、母鸡学公鸡啼鸣、黄牛与水牛交配、家畜上房均视为不祥之兆。
★宗教信仰
万物有灵 哈尼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所信神灵有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火神、雷公、电母及恶鬼、魂灵等。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万物有灵的观念集中地反映在对灵魂的崇拜上。哈尼族称灵魂为“沙拉”,认为从父母为婴儿杀鸡取名之日起,人就拥有自己的灵魂,男人有十二个灵魂, 女人有九个灵魂,每个灵魂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小魂离开生小病,大魂离开生大病,主魂离开人就死亡。人死后灵魂就变成鬼。哈尼族为了保护灵魂的完整,维护自身的安康,便产生了名目繁多的叫魂活动,常对村寨、家庭、家禽家畜、五谷等举行招魂活动,以求平安、兴旺。哈尼族心目中的神鬼,都有善恶灵性。善者在暗中对人护佑;恶者时常播灾播难。因而,从事某项活动,必先祭祀与之有关神灵,祈求保护,产生了众多的祭祀活动。大型祭祀活动主要有裸慷翁、切卡阿培罗、别窝捏、乌拉拉、朱可朱捏铁等。
多神崇拜 哈尼族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产生了更抽象的神的观念。哈尼族村寨一般是由几个血缘家庭杂居组成,村寨除了居住的房屋外,必须包括寨门、水井、歌舞场、秋千、坟山、寨神树等。认为这些各自都有管理的神,即寨神、寨门神、水井神、秋千神、坟山神、土地神等,并由这些神主宰着一切。神有善神,也有恶神。所以,为了求得神灵的保护或免受其害,每个村寨年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要对上述神灵虔诚祭祀,以求村寨的繁荣兴盛。主要的祭祀活动分为村寨祭祀、家庭祭祀和农业祭祀三种。村寨祭祀主要是祭寨神、寨门、井神、秋千神、坟山神、土地神等; 家庭祭祀主要是祭地基神、田地神; 农业祭祀活动主要有捉土蚕(别窝捏)、捉蚂蚱(捏本捏)、祭蚯蚓和收谷祭祀(拜龙别)等。
祖先崇拜 哈尼族非常崇拜祖先,他们认为过世的祖先灵魂是永存的,是护佑子孙后代的祖宗神。祖先居住的地点:一是祖先村;二是坟墓中;三是家中的“阿培巴佬”。“阿培巴佬”为家神台,用削好的竹片编成,吊在女室火塘上方的屋檐上。所以,哈尼族各户都要供有祖宗神位“阿培巴佬”,在秋收、盖房时宰牲作祭。哈尼族祖先祟拜集中表现在丧葬礼俗和节日的祭祖活动中。在丧葬祭祖中,哈尼族认为祖父母或父母死后,他们的灵魂就成为祖先神,随时护佑着后代,所以当他们死后,首先要用哭声或是鸣枪报丧,使寨子里的人或远近亲戚都赶来吊唁。如死者死时,寨子内正办喜事,则不能大声哭泣,扰乱喜事。死者家属要用温水清洗尸体,用红、绿、黑三根线把死者的两个大拇指和大脚趾捆在一起,长子要用手指按着死者的头念家谱。从第一代祖先“松米窝”念到死者长者为止,表示家谱延续到死者长子这里,然后又倒念回三代,表示请前三代祖先来接死者。如果死者父亲还活着就不能念到死者父亲的名字。然后把捆手脚的三根线解下来,放在死者胸口上。另外,死者家庭要宰牛杀猪为死者举行葬礼,请巫师为死者的灵魂祝福、指路和排除阴间道路上的各种阻碍,打开到阴间的大门,使灵魂顺利到达祖先居住的“祖先村”。
哈尼族认为,每到节日,祖先的灵魂都要回到其原来居住的家,与子孙同享节日欢乐,因此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分家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来吃“阿培罗粘”(祭祖食品)。在节日祭祖中,主要有嘎汤帕(意为“思念祖先”或“辞旧迎新”)祭祖、合实(意为“新年”)祭祖、切卡(意为“播种节”)祭祖、耶苦扎(意为“秋千节”)祭祖、卡耶(意为“谷花节”)祭祖、窝拉祭祖、窝鸡祭祖、俄多(尝新米节)祭祖、永屋(补房子)祭祖等活动。
寨门 哈尼语称寨门为“裸慷”。竖寨门,是本县哈尼族原始宗教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哈尼族凡是建新寨都要在村寨必经的路口上竖寨门,作为人鬼分界线。“裸慷翁”即竖龙巴门,于每年春耕前进行,竖门时封闭道路,禁人出入,全寨备食物供奉,在寨旁主要路口竖置新门,将木刻男女偶像栽于门旁,企其守护寨门,拒鬼怪、灾难于寨门之外,祈得寨内人畜安宁。
祭司和巫师 祭司亦称“嘴玛”(即寨主),每寨至少有三个嘴玛,均为男性,有大嘴玛、小嘴玛之分。第一任嘴玛为选举产生,以后即为世袭。如果本村没有合适人选,可到外朴邀请。历史上嘴玛是政教合一,既管政治也管宗教。自从傣族土司在哈尼族社会封了头人后, 嘴玛职权范围缩小,其作用主要是主持祭祀宗教活动,也附带管理一点村中政事。
巫师有“贝玛”和“尼爬”。贝玛均为男性,是哈尼族宗教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仪式主持人,也是哈尼族社会中掌握民族传统和知识比较丰富的人,有大贝玛、小贝玛之分。尼爬,俗称师娘,有男有女。贝玛专司送神、驱鬼、招魂;尼爬司问卜跳神,以巫术、草药为人“治病”。白莫、尼爬均为自然形成。
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哈尼族的神鬼观念逐渐淡漠,多数祭祀活动已自行废止,竖龙巴门等仍有沿袭旧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