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哈尼族经济发展

2009-04-23 14:36:00 来源:双胞之家网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为开拓祖国边疆山区不断进行辛勤劳动。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红河西岸哀牢山麓遍布梯田,高达数百级,从河谷到山巅,宛如天梯,宏伟壮观;并在梯田养鱼,使当地成为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绿春县茶厂所制滇绿,畅销内地。哈尼族所居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哈尼族种植麻、棉、靛草,自织自染。红河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产锡。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哈尼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居住在墨江、新平、镇源等接近内地的哈尼族,因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自明清以来已先后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范畴。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当地汉族大体相当,土地的买卖、租佃关系已很普遍。而居住在西双版纳和澜沧江一带的哈尼族,则受封建领主的统治,有的地方还保存一定的“刀耕火种”原始生产方式。居住元江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和江城等县的哈尼族,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阶段。这些地区还残余着土司制度。由于这些剥削制度的存在,哈尼族人民长期以来受尽了压迫和剥削,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特别是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民党的统治,更使广大哈尼族人民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成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还建立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从1952年起进行了民主改革,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红河哈尼族地区通过和平协商进行土地改革,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则采取发展生产的方针。

经过建国四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由昆明到边远各县之间都通了公路,哈尼族地区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水泥、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农、林、牧、副、渔、矿各项生产大有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县有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乡有卫生所,人民健康水平大为提高。在各条战线上,本民族干部逐步成长,在州、县、乡各级党政机关中,都有哈尼族干部担任领导工作,实现了本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错误报告] [推荐]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推荐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