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30年】改革开放三十年 发展变化看墨江
2009-09-27 13:44:00 来源:墨江政务公开
固定资产投资迅猛扩大
全县发展后劲不断夯实
围绕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重点项目策划、协调、服务工作,逐步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重点建设项目逐渐投产,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从1978-2007年的30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5208万元。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770万元。水电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发电量达40119万千瓦时,比1978年的590.3万千瓦时增加39528.7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5.7%;水电装机容量达41.39万千瓦,比1978年的0.22万千瓦,年均增长19.8%。完成新建35KV变电站两座,25000户表改造,使行政村、组、户通电率达100%、92.4%、95%。建成农村沼气池4340口、节柴改灶3200眼。公路里程由559公里增至260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无增至88.2KM,公路网密度达0.5公里/平方公里,县、乡、村通路率达100%。水利总有效灌溉面积达14.115万亩,全县水利化程度达到19.2%。加快市政建设步伐,县城规模由0.9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17%。
筑巢引凤结丰收硕果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墨江县通过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强化目标考核工作责任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好项目开发储备,提高项目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推介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构筑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浓厚招商氛围;争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组织招商活动,促进项目成功落地。2007年签约项目达14项,协议资金1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00%、12%和19倍。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前,墨江县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改革开放的30年,是全县农村面貌发生变化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1978年以来,墨江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强农、惠民政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2005年开始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等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妥善安置国企下岗职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狠抓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方面,收入水平同步增长。200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97万元,比1978年的1531万元增21.9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419元,比1978年的546元增长36.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469元,比1978年的51元增长27.8倍,;农民人均有粮从253公斤增加到380公斤;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不断增加。由1978年的241万元增加到2007年底的93552万元增387.2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的落实,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农民家庭的吃、穿、用、住、行等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785元,比1979年的人均80元增长21.3倍。
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墨江农民家庭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61.3%,生活属于逐步向温饱型靠近;1979年墨江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77.4%,生活属于贫困型状态,比1979年下降了16.1个百分点,表明墨江县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同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城乡居民交通通讯工具和家用电器从无到有并且得到普及,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台、黑白电视机10台、影碟机38台、洗衣机1台、热水器8台、自行车4辆、摩托车39辆、固定电话38部、移动电话47部。昔日引以为豪的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慢慢淡化,电气化、信息化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特征。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支出达25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