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墨江
2009-05-13 10:47:00 来源:红袖添香
从西双版纳返回,到墨江已是掌灯时分。吃晚餐时问老板墨江晚上有什么好耍的地方,老板告诉我们,当晚墨江北回归线广场正好举行盛大的文艺晚会。此时,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十月二日九点四十分。我们草草结束了晚餐,步行赶往北回归线广场。
到达北回归线广场时,晚会已经结束,我无奈地看着四散开来的人群,心里真不是滋味,甚至悔恨不该吃这一顿晚餐。但我知道,悔恨也无济于事了。
我们在广场上乱逛,那里人多就往那里钻。远远看着一只金光闪闪握着巨型圆球的手下,围着许多人,并不时有刺眼的光芒闪烁。走近观之,原来巨型手掌中握住一颗星球,我似乎明白了它的含义,但又不明白。我想在黑暗的夜空中看清那是一颗什么样的星球,终因巨手的手臂太长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只好走向另一灯火辉煌处。
这是一座下为四方体,上为一个斜圆盘的建筑。我对墨江不熟悉,对墨江与北回归线的联系,更一无所知。细看斜着放置的圆盘,上面画出四个园,中间有一指针指向右下方,内园线与第三园线间,被分成了十二等分,并且从正上方开始,沿着反时针方向,写着“子”“丑”“寅”“卯”……等代表十二个时辰的文字。第二园线与第三园线间,没有等分,但从正上方开始循环写着“正”“初”两个汉字。这些字循环下去就把园分成了二十四等分。第一道园线与第二道园线间,等分成了一百四十四分。我隐约感觉这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物件。视线移向园盘底座。底座四方都刻着文字。一方刻着《赤道式日晷》几字。看过文字,方知这座园盘式建筑,是一座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天文仪器,是我国古代的太阳钟,叫着日晷晷盘。日晷晷盘把古代的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初”和“正”。这个“初”和“正”,恰好与现行北京时间每天的24小时相对应。日晷晷盘直径为2。326米,象征着北回归线的地理纬度为23度26分。这座日晷是目前世界上赤道日晷中最大的。
正研究日晷晷盘时,广场上的人稀了,灯光暗淡下来,我们不得不沿着广场边沿往回走。广场的边沿上似乎是一个绿化很好的公园。灰暗的灯光下,边走边看,想弄清楚那些树种的名称,不留神,眼前突然钻出一个人来,像是一个女人,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点没不动。我被吓了一跳。心想半夜三更的,一个女人站在广场边上干啥。细想,不对劲,再睁大眼睛细看,禁不住笑了,原来是一蹲少数民族姑娘的青铜像。青铜像女人比我高出一头,身上斜挎着一个包,衣服呈黑色,头戴方巾,脸虽黑黑的但很有神韵。
继续前行,雕刻和铜像越来越多。我们在一组铜像前停下来。这组铜像很好玩,一个略为颔首的少数民族男人,手牵着一匹驮着物品的马。马首在男人后面挺立着,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它在看什么。男人的右边是一条铜狗,头立着,眼睛向前,两只耳朵像被折断了似的悬在空中,四只脚正向前移动。我们中有两位年轻人见到这习习如生的马和狗,突发奇想要爬上马背,照一张像片。我照了,其他跟着凑热闹,一定要我上马照像,我不想扫大家的兴,真的上了马。下马后,我们继续向前,然后在一对铜男女情人中间当了一回第三者,才满意地离开广场。
在回宾馆的路上,天黑乎乎的,50米内分不清物体。走着走着,突见左手边天空中悬着几盏灯。灯光很亮,顿感奇怪,便想探过究竟,与另外3位同事追踪而去。穿过一条街,过了一座桥,见路边灯光下,有一圆弧形建筑。圆弧形建筑下方是一左蓝右黄的T型墙。T型墙中间有一道约10厘米宽的灰色竖条把左蓝右黄的色彩分开;T型墙上方用新宋体写着“云南墨江”;中间写着“北回归线”,但我没有分辨出字体;下方写着的英文,我不识,但英文单词与“北回归线”四字相对应,所以,我相信那就是英语的“北回归线”。我诧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乱逛乱走仅走到了“北回归线”公园。我们摸黑进了“北回归线”公园。“北回归线”公园的路是阶梯式的,很陡。从正面看上去,像天梯,在浑暗的灯光下,更显得笔直笔直的。我们从两边的梯子绕行。起初,下面三层还能见到灯光,上到第六层时,不见任何灯光。借着墨江城上空飘来的微弱灯光,我们看到一个用石条围着的圆形建筑,并且感觉到圆形建筑的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还有一个石圆。那个石圆中间有一道灰色的线在向上一个阶梯延伸。我们爬上了第八层。上面是一个大坝子,坝子中间有一个像亭子似的建筑,那条由底端延伸上来的灰色线到亭子的墙边便消失了。我敢肯定,那条灰色线条一定延伸进了亭子。到这时,我终于想明白了,那条灰色的线条就是纬度23度26分的北回归线。
这便是我夜宿墨江之经历。